2007年11月19日 星期一
[轉貼]:Tomorrow is Another Day
日期: 2007-10-05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早上七時卅分回到學校,還來不及吃完早點,五丙班俊文來找我,詢問有關課外活動的安排,報了名參加我的網球組卻不見自己名字在名單上。我對他說:「我也不知道,是課外活動組的老師負責統籌和安排的。」答允他替他跟進後,把未吃完的早餐囫圇吞掉,早會鈴聲已響起。
今天早會由外籍老師和我負責「英語一分鐘」時間,向全校學生介紹一些英語慣用語,推介完後便趕回教員室去拿已準備好的教材,然後到課室上課。
今天要上六節課,上午四節、下午兩節,三班不同級別的同學,兩個課程、三個程度。通常要於周末把下周用的素材備好、把要教的東西鋪排妥當,否則於當天才張羅必然倒瀉籮蟹!
聲嘶力竭教完兩課節,小息時剛想倒杯水喝,張Sir過來找我,說很抱歉遲了交朗誦報名表,我也唯有說:「不打緊!明年請早吧。」跟著校務處小陳來找我,遞過來一張教育局查詢學校英文科老師達標情況的表格,心裡在罵教育局的官僚,難道不知道那婦人連烏沙也掉了嗎?還替她延續這荒謬劇?但也對小陳說:「不必緊張,我來應付吧!」正想坐下歇歇,電話來了,是教育局跟進我校的「英語提升計劃」建議書,想跟我安排「專業對話」的日期。
沒有小息的小息過了,跟著兩節要用CD機,趕緊跑到資訊科技室借CD機,然後左手一大疊工作紙,右手一部CD機,跑上四樓上課。幸虧學生也算合作,順利完成授課。若像那天出現學生打架或「問候」老師娘親的情景,不單累壞,氣也氣死了!
滿以為午膳前有一空課節可以清清檯面堆積的來函、通告、海報和學生的習作,還未坐下,副校長過來跟我說:「又有英文科教師辭職啦!」想起要重新請人,登報、讀信、見人、篩選等工作,又是一陣頭痛。
把學生習作塞進背包,是必須帶回家的「宵夜」或「周末美點」;把海報丟在一角,再看通告:替學生訂購報紙的通告、圖書館知會各班有關廣泛閱讀的通告、德育組知會各班壁報比賽的通告、校務處收取校刊費用的通告、課外活動的學生名單……在在都需時處理,心裡還牽掛著要找時間呼籲同工加入教協發動之支持小班教學登廣告行動……。
還未拆閱信件已鈴聲大作,午膳時間到了。Peter仔氣急敗壞跑來,說:「有人踢爛了我的貯物箱!我……我……」然後一輪粗話,要打要殺的氣憤難平。我勸他平靜下來,先去吃飯,回來再尋解決方法,他也答允待會兒再跟我談。
匆匆吃過午飯,一進入教員室已經看到 Peter仔在跟羅Sir對話,羅Sir是紀律組老師,正在訓斥Peter,看樣子是Peter又闖了禍。原來他心有不甘,吃完飯後去踢爆了三個貯物箱!今天放學又要跟他詳談了。
下午要上兩節課,一群大男孩,飯氣攻心、睡眼惺忪,唯有放下教本,遊戲中學習吧!把要教的詞彙變作Bingo,只要留心聽便有機會取得小禮物,玩完Bingo玩hangman,雖然不及「超級無敵掌門人」那樣好玩,大伙兒也頗投入,卻看不到老師已力困筋乏。
放學後,替俊文向王Sir查詢課外活動事宜、輔導Peter仔,然後到圖書館替學生找讀物,突然想起要致電書商催促他們把教師用書送來,看看腕錶,已過了辦公時間,還是明天才跟進吧。
回家途中,背包裡的學生習作,沈甸甸的……拿出日記本看看,尚待處理的雜務,密密麻麻……。
仿效《隨風而逝》的主角,望望灰濛濛的天空,對自己說:
“Well,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2007年10月6日 星期六
Restore the Glory?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教過書。一個廿二歲還未過的小男人,偶而走去教中學,聽到學生叫你一聲「老師」,心裏總有一份莫名的興奮和光榮。到了當大學的TA,大家的年紀只是差一兩年,不期望你們會叫我一聲「老師」(實際上我也不是)。不過偶然還是聽到一兩個人叫我「老師」。當然,大家都猜到這些都是內地來的學生吧。
當老師,不是一件光榮的事嗎?當你見到一些在所謂「Band 5」學校的老師的求其,行內人叫他們「老油條」時;當你見到有英文老師在基準試犯下一個又一個連成績好的小學生都不會錯的grammar mistakes時;當你見到有人一日在股票市場賺取數萬元,而當一個新入職老師月入只有二萬多,而舊老師還要為加一點薪金而上街遊行時……你還會覺得當老師是一件光榮的事嗎?
如果你見到以上的事實後,你仍然認為你會當一個老師時,更加恐怖的事實接腫而來:有老師一入職就要負責四五項行政事務——與教書完全無關的事務;學生只相信那些單靠包裝的補習老師,視學校的老師如無物;那些膁了點錢的暴發家長(包括只懂在證券行按鍵的師奶們)對你的處事手法指指點點,而校長也因為各種原因向你施壓要求「改善」……老師,原來還不過是一份工;既然大家都是做一份工,那當老師的就不會有甚麼光榮。
當然,以上的事不會出現在所有學校,但卻有大勢所趨的感覺。而且,整個社會老師的地位在這十多年明顯的降低,卻是不爭的事實。蔡東豪在一篇文章內一針見血:「香港有兩個行業得不到應有的尊重,第一是記者,第二是教師。」
現實是,在科大和許許多多的同學談過,他們都說不會考慮當老師。原因有很多:有更佳選擇(薪金較高;而薪金較高,在香港得到的尊重自然較高)、而家D學生「好難頂」、好多野做、驚殺校潮令份工唔穩定,諸如此類。若這種思想一直蔓延令請到好老師的機會減少,而三三四學制下反而將聘請更多的老師,在可見將來,香港的老師質素,只會不斷地降低。
We need to restore the glory of teachers. But, how?
延申閱讀:
《救救在絕路掙扎的老師》——韓連山老師(蘋果日報)(轉載於Life is a Journey)
最花心血 最欠保障 Band3教師自白——明報 2007年 4月 24日(轉載於Yahoo! News)
蔡東豪:The Best is Yet to Come!——AM730 2007年 7月 11日特寫(尾二段)
教育信箱 - 答想當教師的A君——Krusk's Xan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