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教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教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7年10月20日 星期六

不明所以

今早教HKCWCC的奧數班,有一位同學拿了前年的某個比賽的題目問我怎樣做。一條幾何題,問題如下:


ABCD is a square with side 12. E is a point on BC and F is a point on CD such that angle EAF = 30 degree, and EF = 8. Find the area of triangle EFC.


然後想了很久,除了旋轉triangle ABE clockwisely 90 degree外,想不出任何純幾何做法。於是就「監粗來」,用trigonometry。出了兩條式,回家掉進MAPLE一計,答案是:

96 - 8 sqrt(3) K -24 K, where K = sqrt(16 - 6 sqrt(3))


有三種可能:(一)出題的那位仁兄有一個好的解答,只是我想不到;(二)出題的那位仁兄根本就是想學生「監粗來」;(三)出錯題目。

2007年10月17日 星期三

點解?

上星期六返母校教奧數。第一課輕鬆一點,給他們看一些比較有趣和考智力的例題。其中一題是:


2007隊進行淘汰賽以決定冠軍誰屬。問要進行多少場賽事?


其實如果之前未見過的話,一下子要想出來是有難度的。不過我還是給他們幾分鐘去想一想。目的其實很簡單,在數學課程不斷刪減和簡單化下,我們的中學生面對的課程數學變得簡單。不讓他們接觸一下深的東西,他們只會「閉門做車」,自以為是,不會有任何進步空間。讓他們接觸一些具智慧的題目,有一點點挫敗感,是一件好事。


結果是大部分人都想不到(意料之內)。有兩個人知道答案,但他們都不知道原因。他們知道了"How to do so?",但他們不知道"Why we can do so?"。突然想起有老師說過,現在的中學生只會問"How?",不會問"Why?"了。數學教育的第一個目標並不是要學生們學甚麼高深的數學工具;我們要的是學生的思考。我衷心希望,幾年後我問同一班人同一條問題,他們除了能答我答案是2006外,還能夠向他們的師弟妹們講解「為甚麼?」


這一課,我很刻意地不斷加插「點解?」兩個字。很多時候我們會說香港教育制度有甚麼不好,但有很多事,即使制度有問題,學校、校長、老師和家長們其實可以進行「小規模的補救」的。只要老師肯問他們「點解?」,慢慢地學生也會問「點解?」(這就是身教)。思考是這樣傳宗接代的,跟甚麼三三四學制、小班教學這些大制度拉不上邊。